新闻资讯
NEWS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第四期青年文瀛学者论坛
负责人:
2025年4月25日,由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第四期“对话与共进—文瀛学者论坛”在303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邵文婧老师汇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霍英泽老师主持,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满新颖老师评议。参加此次沙龙的有音乐学院副院长梁晓萍教授、刘晓伟教授、马鸿奎副教授、艾力老师、闫晋老师、郑昕老师等。
活动伊始,主持人霍英泽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汇报人以及论坛主题。
邵文婧老师以"从色彩到声景"为主题,梳理了从古典时期到当代的配器风格演变,重点分析了乐队音色融合与统一、乐曲的色彩与层次,通过对比经典作品谱例与声学分析,揭示了通过配器技术展现的音色音响描绘的色彩与声景。
评议环节中,满新颖教授对汇报内容给予充分肯定,梳理了从巴洛克到现代的配器风格演变,尤其提出了对"合唱式""绘画式""散文式"三种风格的对比分析;艾力老师提出重新编配经典作品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闫晋老师提出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色处理比较极具启发性;梁院长总结认为此次汇报充分展现了音乐学院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并对此次活动表达了肯定。到场的同学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问题,汇报人一一予以回答和解释,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邵文婧老师从管弦乐队配器风格、音响观念的三个重要转折点—“音色-音响-音本”,总结本次学术沙龙,认为虽然满编乐队音响不再必须,音响主体微型化、音乐素材多样化、乐队室内化、音乐艺术装置化成为潮流,但对声音结构-解构-再解构之后的重新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学术沙龙成功搭建了管弦乐配器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入探讨配器技术的流变与创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本学期,学院将持续推出"名家讲坛"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促进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