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艺术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负责人:
2024年11月16日,由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文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龙迪勇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蒋兆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尹成君教授,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维东教授,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梁晓萍教授,以及山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卫才华教授担任评议嘉宾。8位来自2022级的艺术学博士研究生依次进行了学术汇报,为与会专家和学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
牛宏程博士汇报的题目为《陕北民歌〈东方红〉的演变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以民间立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互动为切入点,对《东方红》这首红色经典的曲调多变及其形成历程进行了深入梳理。在报告中,他详细探讨了民间立场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结合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东方红》在国家认同形成与表征路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意义,展现了这一红色经典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多重维度。
曹伟博士的汇报题目为《镜语为媒——中国古典书画的数智化再生及审美转向》,从中国古典书画的媒介迁移、数字再生与审美转向等议题入手,对中国古典书画在数智化背景下的再生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重点阐释了中国古典书画镜语新形态的审美特征,并详细探讨了数智媒介如何赋能传统书画艺术,从而促成其审美转向。曹伟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挖掘了中国古典书画镜语形态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及其文化意义,为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张冉博士的汇报题目为《特效即叙事:时间的可塑性与电影中的存在哲学》,以电影特效为研究核心,探讨了从线性时间的解构到虚拟现实与存在哲学叙事表达的多重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特效叙事的哲学转向及其对电影语言的重构作用。通过对《银翼杀手》《X战警》等电影片段的剖析,他揭示了特效在时间塑造上的可塑性,以及其在文化层面的批判潜能。他认为特效不仅在叙事中赋予时间以流动性与复杂性,还成为探索存在哲学与时间本质的重要媒介形式。这种媒介化表达,使电影超越了感官娱乐的边界,转而成为兼具思想深度与感官体验的哲学场域,进一步彰显了特效在当代电影叙事中的多维价值。
张茹博士的汇报题目为《从“立杆观天”看墓葬天象图式表达的文化逻辑》,聚焦于中国古人描绘的“天人关系”天象图式,从“天”与“人”的哲学关系入手,探讨其生成原因与文化脉络。他系统分析了以“天”为基础的物性之正,以及以“观”为导向的感物之维,深入揭示了古人在“感物”认知下趋向宇宙的思维方式。同时,她从观物取象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巫”在通天活动中的“技术”特征,揭示了其在文化和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张茹通过对墓葬天象图式的研究,指出这种图式中客体到主体、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动态关系,促使民族思想的萌发与演化,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文化逻辑与哲学意涵。
翟晓多博士汇报的题目是《古戏台喇叭墙研究》,以介休后土庙戏台为研究对象,从轴对称的建筑思想及纵错双轴南北合围的空间布局出发,系统梳理了三清楼的历史背景,并深入分析了戏台喇叭墙的独特声学效果。她采用仿真模拟与声学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证明喇叭墙能够有效提高声能强度,从而显著改善声学环境,为观众提供更佳的视听体验。此外,翟晓多还从开张角度、建造位置及建造材质等多个维度,对喇叭墙进行了分类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戏台建筑在声学设计上的智慧与科学性。
李雪峰博士汇报的题目是《歌唱发声机制重释:实践、生理与声学的多维度探索》,其研究源于声学隐蔽性导致的歌唱理论与实践经验脱节的问题。他的汇报从歌唱理论、实践经验、嗓音生理机制及声学机制四个维度展开,通过详细阐述声源系统与声带机制,深入解析了歌唱理论与声音音响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李雪峰重新解释了歌唱发声的核心机制,尝试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为歌唱艺术的科学化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依据。
孙杰博士汇报的题目是《重塑北宗:清代碑学对卫书门派的建构》,以书学理论的传承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卫门书派”的构建历程。他进一步分析了清代碑学在卫门书派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在书法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孙杰聚焦于清代南北两派书家对卫门书派的重新提倡,深入探讨了清代碑学宗主是否为卫门的学术争议与历史源流,为卫门书派在书学史上的定位提供了全面的梳理与学理依据。
张玉娜博士汇报的题目是《虚像空间的表达——以佛像故事图像为中心》,研究聚焦于佛传故事题材壁画中梦境呈现的构图手法。汇报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探讨虚象空间的生成及其在艺术领域的介入;其次分析虚象空间在佛传故事图像中的具体表达方式;最后剖析表达中蕴含的“相”与“像”的辩证关系。她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背后的隐喻,揭示出其所建构的一个区别于现实但又与之紧密相连的宇宙空间。这一研究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独特美学特质,为理解佛教艺术中的梦境表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
在点评环节,龙迪勇教授对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八位博士生的汇报形式多样、视角独特,展现了充沛的学术活力,同时也指出了表达内容庞杂、问题意识不够聚焦等不足。他为每位博士生提出了专业且中肯的建议:牛宏程博士的研究结合了历史与理论,但停留在外部视角,建议从《东方红》的本体入手展开内部研究;曹伟博士的问题意识模糊,应进一步探讨审美转向的正负面影响,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精确、学理化界定;张冉博士在研究中展示了电影叙事的多维性,但还可进一步突出其相较其他艺术形式叙事的独特性,特别是在空间叙事学层面深化问题意识;张茹博士建议加强逻辑性设计,还原古代语境,从天人观及地下图像阐释中凸显问题意识;翟晓多博士应将田野调查上升至艺术学理论高度,从具体研究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学术结论;李雪峰博士需聚焦声学发声效果与歌唱机制对音乐艺术本体的影响,回归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孙杰博士应在时间关系上进一步理清,将内部与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张玉娜博士则需加强文本与图像的结合,通过理清故事空间与画面空间的界定提升研究逻辑性。龙迪勇教授的点评不仅明确了每位博士生的研究改进方向,也体现了高水平学术研究对逻辑严谨性和问题聚焦性的严格要求,为博士生们未来的学术探索提供了重要指导。
尹成君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家的研究视域开阔、内容丰富,并在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探讨中兼具深度与广度。同时,尹成君教授针对本次汇报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同学们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她提出,在陕北民歌的演变研究中,是否考虑了其与其他地区民歌演变的不同之处,以及国内“一曲多变”与民乐传到国外后的“一曲多变”之间更深层次的独特性与联系?在特效研究方面,她建议将其与其他艺术载体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时间的压缩、冻结与延伸叙事性的独特表现方式。关于歌唱研究,他提出发声机制如何界定唱法的问题,并追问美声与民歌在发生机制上的差异性。此外,他对书法研究提出疑问,为何重塑北宗的现象只发生在清代,并建议通过对比研究拓展海外材料。尹成君教授的精彩点评和具体建议不仅引发了同学们对研究细节的深入思考,也为大家的学术路径拓宽了视野。
刘维东教授从汇报时间的合理分配、哲学体系概念的准确提取、文章与讨论专题的结构设定以及文章逻辑的紧密性四个方面,指出了此次汇报中存在的四个共性问题。他强调,艺术学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需在概念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方面持续发力。王教授的点评为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也为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卫才华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针对博士生汇报的重要建议。他指出,博士生的汇报应注重核心观点的精简表达,避免内容冗长;要明确区分读后感式写作与科研写作,突出学术规范性;在学术史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应避免缺乏外部回应的“自言自语”式表述,并建议采用“结论先行”的结构以提高论述的条理性。此外,王教授强调博士生应树立明确的学科本位意识,在材料发现、观点创新与方法推进等方面寻求实质性收获。这些建议为博士生们的学术表达和科研规范提供了清晰的改进方向,有助于提升汇报的学术深度与表达效率。
梁晓萍教授在点评中强调,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应建立在艺术实践本体的分析之上,注重从实践中提炼学术观点。他指出,研究中应多追问“为什么”,不仅停留于现象与表象的描述,更要深入探寻其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她特别提醒大家,理论研究不能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而是要通过辩证分析,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和客观把握。这一观点为博士生们提供了深入反思的方向,强调了理论研究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五位专家的点评兼具宏观指导与具体分析,不仅在学术理念上为博士生们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更以深入的论析直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此次活动,艺术学博士生在研究方法、理论视野等方面必将获得深刻启发,同时也将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深化课题中的核心问题意识。这种系统性与原创性的探索将有助于博士生逐步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艺术学这一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学术事业的整体推进注入新的动力,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