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要闻

音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音院要闻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第一期“对话与共进”学术沙龙

作者:发布日期:2024-05-10来源:
  

5月9日,春和景明,群贤毕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第一期“对话与共进”学术沙龙活动在304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为学院不同专业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通武书记、副院长梁晓萍教授、刘晓伟教授、周娜教授和部分青年教师参加本次学术沙龙。本次活动由闫晋老师主讲,马鸿奎老师主持,梁晓萍教授评议,全体到场教师参与对谈。

活动伊始,梁晓萍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基本情况、计划安排和重要意义,指出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对各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希望老师们通过本次活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促进个人与学院共同进步。

作曲系青年教师、主讲人闫晋老师以《音乐创作的新路径——迻译作曲》为题,对“迻译(Transcription)”作曲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以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的《Long Ge》的音乐创作为例,闫晋老师介绍了迻译作曲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重点分析“迻译”概念的翻译与使用,认为这一技术将有力促进音乐创作和作曲理论的发展,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也具有深远意义。闫晋老师的汇报内容丰富、生动详细,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

在场的各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展开对谈。作曲系教师高燕老师、侯秀华老师和邵文静老师侧重从作曲技术角度加以讨论,通过对比“改编”等相关概念,对迻译的技术特征、适用范围等方面予以深入分析。

舞蹈系黄建新老师、赵萌老师、许晓云老师和郑昕老师结合舞蹈艺术创作,讨论迻译技术与所处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同时认为“迻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

音乐学系刘晓伟教授、霍英泽老师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分析“迻译”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充分认可这一技术在艺术田野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系周娜教授、郑森老师以“太谷秧歌”为例,对在民歌创作领域使用“迻译”技术的可能性加以讨论,重点探讨这一技术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

民乐系封鹏老师结合唢呐音乐的作曲与演奏,探讨了迻译技术的创新性品格。

管弦系郭惠萱老师、方雅新老师、胡辰泽老师和键盘系桑锐老师立足于中西音乐交流互补,考察迻译技术的跨文化特征,通过对比“革胡”与“低音提琴”,探讨全球化语境中,中西音乐交融的现实路径和文化意义。闫晋老师对各位老师的提问作了悉心解答,老师们均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最后,王通武书记对本次学术沙龙表示充分肯定,鼓励老师们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大进步。本次学术沙龙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622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